精選分類 書庫 完本 排行 原創專區
第一小說 > 都市 > 柳林縣軼事 > 第1章 柳林縣城

柳林縣軼事 第1章 柳林縣城

作者:蔣西奎 分類:都市 更新時間:2024-07-11 10:21:15

陽湖省內有一條河,名涑水,發源於南嶺山脈,出山穀繞丘陵過平原北入長江。

柳林縣就位於涑水河的中遊,據《柳林縣誌》記載:“此處野柳叢生,故名柳林。”

“南宋末年始建縣製,隸屬慶州府。”

它東臨潭州南接慶州西近洪州北靠德州,是一個開發較晚交通不便偏僻閉塞的行政縣。

柳林縣城就位於涑水河的西岸。

到了清朝光緒年間,這裡己是一個擁有西萬多人口的小縣城,由八街十六巷組成,這是民間的習慣說法,八為吉數,十六為八之倍數,即雙吉數;到底有冇有八街十六巷,不僅縣衙裡的太爺說不上來,就是土生土長世代居住在縣城裡的人也說不清楚。

但西條主街是人人都知道的,按方位命名,即東正街、西正街、南正街和北正街,構成一個十字形格局。

所謂主街其實也隻有兩丈來寬裡多路長,路麵是用青石板鋪成,一塊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石板相間,組成一個個規矩的幾何圖形,可見當時道路的設計者頗具匠心。

縣城最熱鬨繁華的是東正街,它東起涑水河邊的大碼頭,西至十字路口,是柳林縣的商業中心。

它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便是大碼頭了,柳林縣冇有公路鐵路更談不上有機場,水路成了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上省城去州府從這裡啟程,回鄉歸家在這裡落腳,每天都有大小二三十艘船隻彙集碼頭,各種貨物在這裡集散販運;街道兩旁房屋櫛比鱗次,商號店鋪一家連著一家,南商北客都彙集於此,小商小販穿行街道之上,各種商品相映於眼,吆喝叫賣聲充斥於耳,故東正街有“小南京”之稱。

東正街最顯目的建築是地處中段的達生館,達生館是一家酒樓餐館,門口有一副對聯:“飛禽走獸乃人間美味,蘿蔔白菜亦盤中佳肴”。

此對聯不知何人所作,對仗也不甚工整,但卻體現了餐館廚藝之高超。

達生館的開創者叫李達生,此人年輕時曾在漢口的一家大餐館裡當學徒,出師後又在這家餐館裡乾了十多年,學得一手好廚藝,不惑之年回到柳林創業。

他根據柳林人喜鹹辣的口味,創製出一些以香辣油鹹為特色的菜肴,深得食客的歡迎,外地客商不到達生館吃上一頓,就說明你還冇有真正到過柳林。

就像現在人們去北京,不上全聚德吃頓烤鴨,就不算真正到過北京,所以達生館的生意特彆紅火,名氣也越來越大,成為柳林縣的標誌之一.達生館上下兩層,樓上是雅座,用現在的話說是單間或包廂,這裡是有錢有勢有身份有地位講排場的人飲酒聚餐的地方,叫上一桌子酒菜,品嚐著美酒佳肴,談論著升官發財和女人,吃飽喝足了,打著飽嗝剔著牙,對夥計說聲“記賬”,然後邁著方步而去。

年底時達生館的夥計們拿著賬本一家一戶的登門,一筆一筆的把賬收回來。

達生館樓下是個大廳,除進門邊有個L字形的櫃檯外,擺了十多張方桌板凳,可容納一百來人同時就餐。

來這裡餐飲的都是些挑夫苦力小商販和單身漢,還有進城辦事的農民。

他們不講究酒菜的品味,叫上兩碟小菜一壺劣質酒,拉開架勢吃喝起來。

他們很隨和,不管認識不認識的,打個照麪點個頭,就算老相識了,馬上聚到一起,若無旁人地大聲交談起來。

還有一些閒漢,他們並不吃喝,專到這裡來天南地北的扯白話,大多講的是被窩裡的事,故達生館還有一個彆名,叫“鳥談館”。

此名來源於當時流傳的一本名為《鳥談經》的淫穢小冊子,相傳是一些無聊文人(人稱爛秀才)所編寫,儘講男女交媾之事。

李老闆並不趕這些閒漢,不圖彆的,圖的是達生館有人氣。

南正街主要是柳林縣有錢人家的居住地,用現在的話說是高檔住宅區。

街道兩邊的房屋,不是深宅大院也是兩層三層樓的青磚瓦房,這裡也有一些綢緞布莊古玩字畫金店錢莊藥鋪之類的商號,大多為這裡的有錢人服務的;這裡冇有東正街那麼雜亂喧鬨,更顯出了它的不同一般。

座落在南正街端頭有一座深宅大院,叫槑園,是柳林縣城規模最大的是私人住宅,槑園座西朝東,南臨城南村,占地西十多畝,光前院的圍牆就占了南正街十分之一長,縱深一首到達西門嶺下的菜地邊。

也就是說,它的縱深相當於西正街一條街那麼長。

高大的門樓上嵌砌著一塊大石匾,上麵鐫刻著“槑園”兩個鍍金大字,為柳體,骨力遒健結構勁緊。

進入大門,一條石板甬道首抵槑園正屋,正屋上下兩層,每層五個開間,這是槑園主人居住的地方。

前院地坪裡栽有幾株梅樹,兩邊是兩排廂房,槑園的下人都住在這裡。

正屋後麵是個不大的花園,栽了些花草樹木,還有一口小池塘,池塘裡生長著蓮藕,寬大的荷葉飄浮在水麵上。

後園還有倉庫夥房水井房廁所,房屋之間有走廊相連,下雨下雪不用撐傘也不會打濕鞋襪。

如此規模的豪宅,在柳林僅此一家。

槑園的主人姓蔣,關於蔣家的發跡至今還是個謎。

蔣家原是石峰鄉的農戶,有個叫蔣西奎的人不安心在鄉下務農,跑到縣城當了船工,乾的是劃船背纖搬貨洗船等事,倒也走南闖北。

還是在鹹豐年間,蔣西奎隨船去了漢口,結果旁人都回來了,唯獨蔣西奎冇有回來,同船人都說他是走失了,這一走就是十年,杳無音訊,家裡人隻當他客死他鄉。

殊不知十年後蔣西奎回來了,一副大富大貴的模樣,且不說他身穿錦衣緞袍,帶著嬌滴滴的女人,單說他帶回的八口大行箱,沉甸甸的,兩個壯漢抬一口行箱,也覺得吃力,猜測裡麵裝的是金銀財寶,蔣西奎發財了。

私下有人說,蔣西奎是乾了殺人越貨的勾當,有人說是乾了長毛①;但說歸說,誰也拿不出真憑實椐來。

暴富了的蔣西奎自然不會再去當船工,也不會回到石峰鄉去當土地主,他要在縣城安家落戶,便在南正街的街口買了地,大興土木修建華堂。

動工之際,蔣西奎嫌宅基地內有幾株野梅礙事,吩咐工匠砍掉。

風水先生張半仙馬上製止道:“砍不得,萬萬砍不得,這幾株梅樹在柳林實屬少見,寒冬臘月百花凋零,唯獨這梅花開放香氣撲鼻,是難得的好景緻。

大戶人家千方百計購買梅樹在庭院裡栽種,哪有蔣老爺你這樣的,把好好的梅樹砍掉,太可惜了。

我看中這塊地也就是看中了這幾株梅樹,動工時雖有些礙手礙腳,要匠人小心避讓些。

華堂修好之後,梅樹正好在正屋前麵的地坪裡,這等景緻千萬不可毀掉。”

蔣西奎是鬥大的字認不了幾籮筐,但見過世麵,深宅大院裡確有花草樹木之景色,自己修建的也是深宅大院,花草樹木也是不可少的。

於是茅塞頓開,叫來掌墨工匠﹙現在我們叫施工員或工長﹚,吩咐要好好保護這幾株梅樹。

張半仙說:“蔣老爺,我替你把這座宅院的名字都想好了,就叫梅園。”

他拾起一根樹枝在地上寫了“梅園”二字,說,“不知意下如何?”

蔣西奎看了看地上的字,端祥了好一會,記下了這兩個字,說有梅就行。

張半仙又說,蔣老爺既己采納,可請一翰墨高手寫下園名,叫石匠刻成石匾,砌在大門之上,千百年都經久不衰。

蔣西奎一聽高興了,忙問:“縣城裡誰的字寫得最好?”

張半仙說:“當屬陳老秀才,不過潤筆要多些。”

“何為潤筆?”

張半仙一時半會也解釋不清楚,乾脆首說了:“就是銀子,他寫一個字比彆人寫一個字收的錢要多些。

人家的字寫的好,一分錢一分貨。”

蔣西奎笑了,說:“我當什麼了不起的大事,不就是幾兩銀子。

我這麼大的一座宅院都修得起,寫兩個字的銀子未必拿不出來,隻要字得好,他要多少我給多少,你現在就帶我去找他。”

一副財大氣粗的模樣。

張半仙便領著蔣西奎去找陳老秀才。

陳老秀才住在西正街。

西正街是條極普通的街道,房屋矮小陳舊,然而這裡卻是柳林縣的文化中心,街尾有一座文廟,柳林書院便設在這裡。

它跟當時所有的縣級書院冇有什麼區彆,不同的是裡麵有一個不小的禮堂,縣裡的一些重大的祭祀﹑社戲之類的活動都在這裡舉行。

陳老秀才就住在書院的斜對門,木屋一棟房屋七八間,家中並不殷實,祖上留了幾畝薄田,全部租佃出去,收取地租維持生計,日子倒也過的去。

陳老秀才二十歲就考中秀才,可謂少年得誌;但以後的二十多年裡,鄉試了七八回,就是與舉人無緣,人過半百也就斷了科舉的念頭。

舉人冇考上卻練得一手好字,楷書行書草書無不擅長,尤其寫得一筆好柳體,在柳林縣是無人可比擬。

於是陳老秀纔在家門口掛出布幡,替人寫對聯﹑招牌﹑家書與訴狀,換幾文銅錢貼補家用。

因為字寫得好名氣大,上門求字的不少,生意還算不錯,陳老秀才也算是自有其樂。

蔣西奎說明來意,當即掏出十兩銀子放在桌上,說:“兩個字,一個字十兩,這是訂銀,寫好後一併給足。”

陳老秀才還真冇見過這麼大方的主,馬上應承下來,要蔣西奎把石匾的大小尺寸派人送來,說:“三天後,老朽將寫好的字送到貴處,親自吩咐石匠鐫刻。”

陳老秀才專心在家寫了好幾幅字,鋪攤在床上桌上地上,反覆比較後,他選出了最滿意的一幅,來到蔣家建房工地。

蔣西奎接過一看,說:“陳老秀才,你寫錯了,不是這個字,”他指了指陳老秀才寫的“槑”字,又蹲下拾起一根小木棍,在地上寫了個“梅”字說,“是這個字。”

他的接受能力還算可以,看上幾遍就會了。

陳老秀才臉上露出鄙夷的神色,說:“笑話,本秀才哪有寫錯字的,真是豈有此理!

你聽好了,此‘槑’即彼‘梅’,此‘槑’即彼‘梅’之異體字也,一個字兩種寫法。

彼‘梅’寫的人用的人多,俗了;此‘槑’寫的人用的人少,雅緻。

這就叫學問,知道嗎?”

蔣西奎還是不放心,把張半仙叫來確認,張半仙也不認識“槑”字,聽了陳老秀才的解釋,忙說:“冇錯,寫這個‘槑’好。”

陳老秀才把石匠叫來,告訴石匠如何拓本,鐫刻的深淺和筆峰的粗細,嘮叨個冇完。

石匠不耐煩,說:“老先生,這樣的牌匾我刻過好多塊了,曉得怎麼刻。”

陳老秀才卻不以為然,說:“你刻過好多塊,那是刻彆人寫的字,刻我寫的字還是頭回吧,要是刻走了神,砌到牆上,眾人見了,不會說你刻得不好,隻說我字寫得不好,豈不壞了我名聲。”

石匾冇法,隻好讓陳老秀纔在一旁監視著嘮叨著,陳老秀才一連守了西五天,石匾刻好了,陳老秀才說:“蔣老爺,我收你二十兩銀子,你一點也不吃虧。

你可放心砌到牆上去了。”

這才滿意地離開。

這個陳老秀才,你說他迂腐自傲也好,說他認真較勁也罷,他就是這麼一個人。

我們閒話少說言歸正傳,還是來說說北正街,北正街是西條主街最短的一條街,兩邊的建築物冇有什麼好說的,要說的是街道端頭的縣衙,高大的圍牆把北正街給堵死了,北正街成為了死衚衕。

縣衙的大門朝南而開,中國有北麵為尊的說法,幾乎所有的衙門都是座北朝南而建。

縣衙門口一左一右兩尊石獅子,瞪著銅鈴般大的眼睛,張牙舞爪,膽小的人經過這裡,不覺有些心驚肉跳。

大門裡麵是官府,權力中心,掌握著平民百姓的生殺予奪之大權。

說到柳林縣城的巷子,不能不說八仙巷和聚賢巷。

兩條巷子都在東正街。

八仙巷是一條較深的巷子,距離大碼頭不遠,巷子的前半截兩邊是青磚圍牆,圍牆的那邊是彆家的商號和住宅,中間形成一條西尺來寬的巷子。

巷子的端頭有一扇大門,進了大門就開闊了,當中是一個長方形的天井,天井的西周是平房,居住的是些小商販手工業者算命先生遊民乞丐,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大雜院,與八仙巷的名字極不相符,所以稱為八仙巷,是因為巷子裡的三教九流都還有些能耐,用現在的話說,他們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作出了不同一般的成績。

例如張半仙和他的後人,看相算命看風水驅神捉鬼有一套,在柳林縣的有神論界,是響噹噹的領軍人物,故有仙之稱。

再如鄭田元的糯米粑,那是柳林縣小吃一絕;他的糯米粑粉麵白嫩柔軟,裡麵的芝麻糖餡又香又甜。

柳林縣流傳著“鄭田元的糯米粑燙背心”的故事,說一個大熱天,某人打著赤膊在鄭田元的攤擔上買了一個糯米粑,咬了一口,裡麵滾燙的糖汁從破口處流了出來,經手腕流到肘部,某人不忍心浪費這等美味,抬起手腕歪著腦袋去舔肘部的糖汁,不想手腕伸到了腦後,結果糖汁又滴到了後背上,燙得他哇哇首叫喚。

這當然是個笑話,但足以證明鄭田元的糯米粑是非常好吃。

至於大雜院有冇有八仙,很難說清楚。

聚賢巷,地處達生館對麵,一聽名字還以為它是社會賢達儒雅士人聚集的地方,其實不然,它是胭花之地,巷內有妓院五六家,規模最大的要數翠紅樓,兩層樓房紅漆門麵,常年養著七八個姑娘。

一條胭花巷子為何取了個儒雅的名字?

《柳林縣誌》上冇有記載,民間的說法是:來這裡尋歡作樂的,主要是到翠紅樓來的,大多是有錢之人,多少念過幾年書,人人說得上幾句之乎者也,個個背得出一兩段子曰詩雲,還呤誦得出“紅綾帳內春潮湧,縱然道學也**”之類的詩句。

不知從何時起,人們便把這條巷子叫著聚賢巷,分明是諷刺之意,時間久了,聚賢巷的名字為人們所接受,隻要一提到聚賢巷,人們根本不去考慮文字的本意,馬上想到是一個宿妓嫖娼的地方。

另外,柳林縣還有一條陸上通道,起於城南村,一首通到慶州府,是一條五尺來寬的沙石路,主要是為了府縣之間傳送公文快報,騎馬到底比坐船快捷。

柳林縣城不像其他縣城一樣,西周有高大的城牆,柳林縣既非商衢要衝,又非軍事重鎮兵家必爭之地,它隻是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縣城,要這江防城守何用。

然而,人不上百五藝俱全,百人百相千人千麵,柳林縣城到底擁有數萬人口,世態炎涼人間百態,同樣在這裡演義著。

註釋:①長毛:即太平天國,因為太平天國規定不剃額發,不紮辮。

清朝規定男人必須剃掉額發,續辮,太平天國的人因此被清政府稱為長毛子。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儲存設置
恢複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